“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位于中國西北地區的寧夏,潔凈的空氣一直是這片土地的名片。然而倚重倚能的產業結構在影響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居民呼吸的空氣和潔凈的藍天。
寧夏2014年、2015年PM10年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增長20.6%和21.8%,連續兩年未完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考核任務。2016年,中央第八環保督察組要求寧夏下大力氣徹底整治。整治就從淘汰市區155臺套燃煤鍋爐開始。
擁有相同目標的人一定會走到一起。2017年7月,時任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華電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趙建國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銀川市委書記姜志剛達成統一意見―――依托城外靈武發電公司的充沛熱源,在2018年底完成向銀川市長距離集中供熱,早日實現城區無煤化供暖。
華電集團寧夏公司履行央企責任,體現華電擔當。全國首家采用百萬千瓦空冷機組供熱、長距離、跨黃河、大溫差熱泵技術的銀川“東熱西送”智能化集中供熱項目迅速啟動,全體供熱建設者踏上了一條新時代的民生“長征路”。
“飛奪瀘定橋”
將溫暖從熱源點―――華電靈武電廠送到銀川市區需要敷設長達46千米的長輸管網,加上城區的主線和支線,供熱項目一年內需要敷設共計217.7千米的供熱管道,需要完成包括河流、鐵路、橋梁、高速公路在內的53處大型穿越點施工。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供熱建設者們鉚足了勁向前沖,他們要攻破的第一道關卡便是橫亙在長輸管線必經之路上的天塹黃河。
河上架橋的方式幾經討論,終被否決,穿越黃河的唯一選擇只有盾構,泥水平衡。然而,業內預測的18個月工期卻卡住了溫暖之路的“脖子”,為實現2018年底供熱目標,“穿黃”必須在10個月內完成。
黃河卡住了溫暖之路的“脖子”,怎么辦?2017年10月,華電集團寧夏公司提出發揚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全力突破工期瓶頸。多路人馬分赴全國,實地調研,反復比選,最終確定了“河西”“敞開式”“整體始發”的新方案,將18個月的工期成功縮短至10個月。
3月27日,“華電銀川‘東熱西送’集中供熱節點工程的“穿黃”隧道盾構機‘初心號’正式始發。8月7日,在地下連續掘進133天的“初心號”長龍順利穿越黃河,與地面已經架設好的“管線長龍”勝利“會師”。隧道比計劃提前15天貫通。該隧道從滾滾黃河正下方穿過,供熱建設者們鑄成了銀川百姓獲取溫暖的通道。“初心號”24小時掘進32米的速度,更是刷新了中國泥水盾構單日掘進速度紀錄。
艱辛“過草地”
“三難―――泥沼難、下雨難、過河難”,黨史專家石仲泉曾這樣總結紅軍長征過草地時遇到的困境。銀川供熱項目城區施工在6個月的時間里,也經歷了不間斷的“三難”考驗。
地下環境如“泥沼”一般。經過46千米的長輸管線,供熱管網進入市區后按規劃分為“兩橫三縱”,需要在5條主干道的路面下方敷設。各種地下設施交錯繁雜,供水、排水、燃氣、電力、民用通信等不同走向和高度的管網在狹小的空間里縱橫交錯,老舊失修的設施脆弱不堪,離開承托便會有開裂、崩解的危險。然而,供熱項目供、回水兩路主管就是要在這些管網的下方開展吊裝、對口、焊接、探傷、補口作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一系列影響,陷入拖慢工期的“泥潭”。
今年夏天,銀川地區先后經歷了3輪強降雨天氣,局地出現特大暴雨,7月22日至24日的降水量刷新了寧夏氣象觀測記錄極值。正在進行管網敷設的供熱項目也遭受了強降雨的侵襲。當時的城區管網施工正處于“沖刺”階段,數千米的溝槽內遍布著抽水設備,管道焊接工作不得不在“移動防雨棚”下進行。突如其來百年一遇的大雨給供熱作業面安全和施工進度帶來了嚴峻考驗。在華電集團寧夏公司的超前部署下,全體供熱建設者本著“雨前就要準備,險情就是命令”的原則,按照預先制定的《雨季施工安全措施》,跟蹤天氣,嚴密檢查、配備各項應急物資,通過人員的充分調度和防汛物資的高效運轉,有效杜絕了因降雨導致的不安全事故。
交通“激流”難“過河”。為保證覆蓋面積,要對所有“小鍋爐”進行徹底替代,供熱工程“兩橫三縱”管網所要經過的5條城區主干道囊括了銀川市興慶區的絕大部分面積。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潮就像湍急的河水,渣土車難進現場、溝槽無法滿足放坡條件、起重機沒有作業空間、路口穿越時交通封閉難以審批……一道道洶涌的“巨浪”考驗著華電寧夏供熱人。
華電集團寧夏公司組織成立“前敵指揮部”,將決策反應時間縮短到10分鐘內。定措施、做方案,領導“到一線去”,建設者們“挽起褲腿”,利用幾近極限的狹小空間,想方設法地開展施工作業。高效運輸防汛物資,多路并進,雖“危機重重”,卻化險為夷。
9月12日22時,城區“兩橫三縱”21.9千米主管線正式宣告貫通!歷經這場管網敷設攻堅戰的華電供熱人,成為了對攻關擁有成熟經驗,對目標懷著執著追求,對逆境保持強大毅力的精英團隊。
合力“爬雪山”
“東熱西送”項目除了長輸管線和城區“兩橫三縱”,還有28條支線、30個供熱中心站和其下轄的108個末級換熱站。這里是供熱的“毛細血管”、智能熱網的“神經末梢”,是華電清潔熱能跨越漫漫征途進入千家萬戶的“最后一公里”,末級網的調試運維工作被大家比喻為萬里長征的“爬雪山”。
支線管網的施工許可遲遲得不到批復,供熱項目的支線施工自5月中旬開始“先批先建”,到8月才獲準全面鋪開。而各級換熱站在8月才由政府向華電移交。
“原來在泳池中游泳,如今在大海中;原來在體制內工作,如今在市場中開拓。”華電集團寧夏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厲吉文在供熱工作調度會上說,“統籌決策務必做到科學迅速,舉措落實務必‘一竿子到底’,責任壓力務必傳導到位,全面保障供熱目標順利實現。”
集中優勢兵力,才能走好“萬里長征的最后一公里”!為全速推進工程建設,華電集團寧夏公司各級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晝夜深入現場掌握第一手資料,及時協調解決施工問題。國慶期間,供熱管線上,黨員突擊隊、青年突擊隊紅旗飄揚,20余支施工隊伍,千余人共同打好供熱工程“最后一公里”的攻堅戰。
2018年的供暖季是“東熱西送”項目的第一次大考,為了讓熱用戶家中溫度穩定,末級網的檢測工作早已在基建期提前籌備,而注水打壓、循環清洗等運維工作也在各段管網陸續貫通的第一時間迅速開展。
國慶佳節,46千米長輸管線全線貫通;10月10日,城區“兩橫三縱”主管線全部完成注水打壓,全網進入最后的設備安裝階段;10月15日,各中繼泵站設備系統調試就位,各段開啟冷態試運行;10月25日,全系統啟動,帶著華電溫度的滾滾熱源,穿越黃河,溫暖塞上。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華電集團寧夏公司大力推進綠色華電發展,為美麗寧夏、美麗中國建設添一抹綠色,增一份責任。銀川“東熱西送”項目節能減排效果顯著,供熱效率高,可替代城區小鍋爐155臺套,每年可減少城區燃煤量13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1.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2萬噸、煙塵排放3.5萬噸,對于優化銀川市供熱結構,改變當前“區域分散、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的供熱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塞上江南的銀川大地,一定會天更藍、水更清,百萬市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
更多關于 鍋爐,燃煤鍋爐 的信息
1月12日,公司承建的四川天明電廠2×100萬千瓦新建工程2號鍋爐爐頂吊完成安裝調試,投入使用。 該爐頂吊為型號STC600A塔式起重機,主臂長40米,最大起吊負荷25噸,布置在爐頂......
1月11日,公司承建的山西長治漳澤發電廠2×1000MW“上大壓小”改擴建工程#1機組鍋爐點火成功。 為確保點火工作的順利進行,項目部提前部署,積極統籌各種資源,制定嚴密的組織措施和方案,嚴......
一、選型依據,本著“配置合理、滿足需要、安全節約、操作簡便”和滿足用戶要求的原則。 1.貴方提供的用熱負荷: ①、采暖面積:22000㎡ ; ②、洗浴人數400人/每天; ③、飲水600人/每人......
11月17日10時18分,公司承建的邯鄲市永年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1鍋爐低溫烘爐點火一次成功。 此次烘爐主要部位包括余熱鍋爐二三煙道、余熱爐爐膛本體及灰斗、焚燒爐爐膛本體及灰斗等......
2020年11月20日13時30分,隨著4#鍋爐主給水蒸汽的升壓,過熱器及汽包安全閥的依次啟跳,熱電公司技術人員、監理、總包方、鍋爐廠家及白水縣鍋檢所人員等齊聚機爐集......